当前位置: 首页 > 检测项目 > 材料检测
赤霉病检测

赤霉病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28 10:25:43

中析研究所涉及专项的性能实验室,在赤霉病检测服务领域已有多年经验,可出具CMA和CNAS资质,拥有规范的工程师团队。中析研究所始终以科学研究为主,以客户为中心,在严格的程序下开展检测分析工作,为客户提供检测、分析、还原等一站式服务,检测报告可通过一键扫描查询真伪。

赤霉病检测:守护谷物健康的关键防线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 FHB),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复合种引起,是全球小麦、大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它不仅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更危险的是病原菌产生的多种真菌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对人畜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因此,高效、准确的赤霉病检测技术是保障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

一、赤霉病的威胁: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打击

  1. 产量损失: 病菌侵染穗部,破坏籽粒发育,导致穗腐、秕粒、千粒重下降,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2. 品质劣化: 受害籽粒皱缩、变色(粉红或灰白色),蛋白质含量和面筋质量下降,加工品质和食用价值显著降低。
  3. 毒素污染: 这是最核心的危害。镰刀菌毒素(尤其是DON、NIV、ZEN等)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免疫毒性、生殖毒性等。受污染谷物及其制品(面粉、饲料等)进入食物链,会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许多国家对其含量有严格的限量标准。
  4. 经济损失: 产量下降、品质降等、毒素超标导致的拒收或降价,给种植者和整个产业链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二、田间症状识别:早期预警的基石

田间诊断是病害监测的第一道防线。熟悉典型症状至关重要:

  1. 花期至灌浆期易感: 特别是温暖潮湿(尤其连续阴雨)天气条件下。
  2. 初始症状: 通常在开花后不久,穗部个别小穗基部或颖壳合缝处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
  3. 典型症状:
    • 褪色/变色: 受侵染小穗或整个穗部变为枯黄色或粉红色(部分品种/病菌)。
    • 穗腐: 病小穗失水枯死,籽粒停止发育或秕瘦。湿度大时,病部(颖壳缝隙、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或橙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堆)。
    • 后期症状: 病害可蔓延至穗轴,严重时整个穗子枯白。病粒表面有时可见黑色小点(病菌子囊壳)。
 

注意: 田间症状易与其他穗部病害(如黑胚病、根腐病等)混淆,且症状显现时毒素可能已产生。因此,症状观察是预警信号,需结合更精准的检测手段确认。

三、传统检测方法:基础与局限

  1. 洗涤检验法:

    • 原理: 取一定量籽粒样品,用无菌水或洗涤液振荡洗涤,收集洗涤液中的分生孢子。
    • 检测: 将洗涤液离心浓缩或过滤后,在显微镜下计数分生孢子数量,估算带菌率。
    • 优点: 设备简单,成本低。
    • 局限: 无法区分镰刀菌种类,不能反映病菌在籽粒内部的定殖程度,无法检测毒素。
  2. 平板分离培养法:

    • 原理: 将籽粒表面消毒后,置于选择性培养基(如PDA或Komada’s培养基)上培养。
    • 检测: 观察菌落形态(颜色、生长速度)、显微结构(大型、小型分生孢子形态),进行初步种属鉴定。
    • 优点: 可分离获得活体病菌,可用于后续致病性测定或菌种保存。
    • 局限: 耗时长(通常需3-7天以上),操作复杂,需要专业知识和无菌条件,鉴定到种可能困难(镰刀菌形态复杂),无法直接检测毒素。
 

四、免疫学检测技术:快速定性的利器

主要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

  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原理(以检测毒素DON为例): 将特异性抗DON抗体包被在微孔板上。加入样品提取液,若含DON则与抗体结合。再加入酶标记的DON(或二抗),竞争结合位点。最后加入显色底物,显色深浅与样品中DON含量成反比。
    • 优点: 灵敏度较高(可达ppb级),特异性好(针对特定毒素或病原菌),高通量,操作相对标准化。
    • 局限: 主要用于毒素或病菌粗提物的定性/半定量检测,精确鉴定病菌种类较困难。一次实验通常只能检测一种或少数几种目标物。需要专门的试剂和酶标仪。
  2. 免疫层析试纸条:

    • 原理: 将特异性抗体标记在试纸条特定位置(如胶体金标记)。样品溶液滴加后,毛细作用层析。若含目标物(毒素或病菌抗原),则在检测线(T线)发生特异性结合并显色(如红线)。
    • 优点: 最快! 几分钟内出结果,操作极其简便(类似验孕棒),无需复杂设备,适合田间现场快速筛查。
    • 局限: 通常为定性或半定量结果,灵敏度低于ELISA。主要用于毒素或特定病原菌的快速初筛。
 

五、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精准定量的核心

基于核酸(DNA)检测,灵敏度、特异性极高:

  1. 聚合酶链式反应:

    • 原理: 针对镰刀菌特定基因(如通用基因ITS,种特异性基因TEF-1α,或毒素合成关键基因Tri5, Tri6等)设计引物。通过高温变性、低温退火、中温延伸的循环,在体外特异性扩增目标DNA片段。
    • 检测: 通过凝胶电泳观察有无预期大小的扩增条带(终点PCR),或利用荧光染料/探针实时监测扩增过程(实时荧光定量PCR)。
    • 优点:
      • 特异性强: 可精确鉴定到种或菌株水平。
      • 灵敏度高: 可检测极低含量的病菌DNA。
      • 速度快: 比培养法快得多(几小时)。
      • 功能多样: 既可检测病菌存在与否(定性),也可通过qPCR精确定量病菌载量(定量),还可监测毒素合成潜力(通过检测毒素合成基因表达)。
    • 局限: 需要专业实验室环境(防污染),精密仪器(PCR仪),专业操作人员。样品前处理(DNA提取)是关键环节。成本相对较高。
  2. 等温扩增技术:

    • 原理: 如环介导等温扩增。在恒定温度(通常60-65°C)下,利用多对特异性引物和具有链置换活性的DNA聚合酶,实现靶序列的高效、快速、特异性扩增。
    • 优点: 速度快(通常30-60分钟),无需复杂温控设备(仅需恒温金属浴或水浴锅),对仪器依赖低,结果可通过肉眼观察(如浊度或荧光染料显色),特别适合基层或现场检测。
    • 局限: 引物设计复杂,易产生非特异性扩增,定量能力通常不如qPCR。
  3. 高通量测序:

    • 原理: 对样品总DNA(宏基因组)或特定标记基因(如ITS)进行大规模平行测序。
    • 优势: 无偏向性地揭示样品中存在的所有微生物(包括镰刀菌)的种类和相对丰度,发现未知或稀有病原。可用于研究病原菌群体结构、演变及与环境的互作。
    • 局限: 成本高昂,数据分析复杂,周期长,主要用于研究而非常规检测。
 

六、光谱与成像技术:无接触的智能感知

利用物理信号与谷物成分/结构的相互作用:

  1. 近红外光谱:

    • 原理: 谷物中的有机物(蛋白质、淀粉、水分及毒素相关的化学键)对近红外光(780-2500 nm)有特征吸收。建立毒素含量或病害程度与光谱数据的校正模型。
    • 检测: 快速扫描籽粒或粉末样品,通过模型预测毒素含量或染病程度。
    • 优点: 快速、无损! 可同时检测多项指标(蛋白、水分等),适合在线或批量检测。
    • 局限: 模型建立需要大量代表性标样和化学参考值,模型稳健性受样品状态(水分、粒度)影响较大,检测低含量毒素或早期感染效果有限。
  2. 高光谱/多光谱成像:

    • 原理: 结合光谱学与成像技术,获取样品空间各点上成百上千个窄波段的光谱信息,形成“图谱合一”的数据立方体。
    • 检测: 不仅能像NIR一样分析化学成分(如毒素相关谱峰),更能利用不同健康/病粒在特定波段的图像纹理、颜色等空间特征差异进行识别和分类。
    • 优点: 空间分辨能力强! 可定位单个病粒或籽粒的病斑区域,提供更直观、丰富的病害信息。
    • 局限: 设备昂贵,数据处理复杂(特征提取、建模),目前多处于研究或实验室应用阶段。
  3. 机器视觉:

    • 原理: 利用普通RGB相机或结合特定光源(如紫外激发荧光),获取籽粒图像,通过算法提取颜色、形状、纹理等特征,训练模型识别病粒。
    • 优点: 成本相对较低,易于在线集成,速度快。
    • 局限: 主要依赖外观特征,对早期感染或内部病变识别困难;易受光照、籽粒姿态影响;区分赤霉病粒与其他损伤籽粒(如霉变、虫蚀)有挑战。
 

七、整合与应用:构建完善的检测体系

  1. 多层次检测策略:

    • 田间预警: 密切监测天气(花期降雨)、查看田间症状,利用手持式孢子捕捉仪辅助监测孢子扩散动态。
    • 收获前评估: 结合田间症状、便携式快速检测工具(如免疫试纸条、便携式光谱仪)进行风险评估。
    • 收获与入库把关: 利用快速检测工具(试纸条、便携式设备)进行初步筛查,及早分流高风险批次。对重点批次或怀疑批次抽样进行实验室精确定量检测(qPCR、ELISA、HPLC/MS)。
    • 加工与流通监控: 在关键环节取样,使用适合的快速或实验室方法进行毒素检测,确保成品符合法规标准。
  2. 技术选择考量:

    • 检测目标: 是鉴定病菌种类?定量病菌载量?还是直接检测毒素含量?
    • 精度要求: 是需要定性筛查、半定量还是精确定量?
    • 时间要求: 几分钟(试纸条)、几小时(分子/免疫法)还是几天(培养)?
    • 成本预算: 设备投入、单次检测成本。
    • 操作便捷性: 实验室专业人员操作还是田间/生产线人员操作?
    • 通量: 单个样品还是大批量样品?
  3. 质量保证:

    • 规范采样: 代表性采样是关键的第一步(采用标准采样方法)。
    • 标准操作流程: 建立并严格遵守各项检测技术的SOP。
    • 质量控制: 使用标准物质进行校准和质控,定期参加能力验证。
    • 结果解读: 结合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局限进行科学判断。
 

结论:科技赋能,筑牢安全屏障

赤霉病检测是贯穿粮食生产、储存、加工、流通全过程的安全保障链条。从基础的田间观察到复杂的分子定量分析,从快速的现场筛查到实验室的精密确证,多种技术手段各具优势、互为补充。构建基于风险评估的多层次、智能化、标准化的赤霉病(病菌与毒素)综合检测体系,并确保其有效运行,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赤霉病造成的产量和品质损失、严控真菌毒素污染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快、更准、更便捷、更智能的检测方法必将持续涌现,为防控赤霉病提供更加有力的武器。

检测资质
CMA认证

CMA认证

CNAS认证

CNAS认证

合作客户
长安大学
中科院
北京航空航天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合作客户
检测热点
2025-07-25
2025-07-25
2025-07-25
2025-07-25
2025-07-25
2025-07-25
2025-07-25
最新检测
联系我们
联系中析研究所
  • 服务热线:400-635-0567
  • 投诉电话:010-82491398
  • 企业邮箱:010@yjsyi.com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航丰路8号院1号楼1层121
  • 山东分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前沿科学公众号 前沿科学 微信公众号
中析抖音 中析研究所 抖音
中析公众号 中析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
中析快手 中析研究所 快手
中析微视频 中析研究所 微视频
中析小红书 中析研究所 小红书
中析研究所
北京中科光析化工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 京ICP备15067471号-33
-->